- A+
重读投资经典之三彼得林奇的成功投资和战胜华尔街
彼得林奇在出任麦哲伦基金的基金经理人的13年间,年年战胜市场,没有一年亏损,年平均复利报酬率达29.2%.麦哲伦基金成为当时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投资基金.
我特别推崇彼得林奇的书,是因为他书中介绍的投资体系非常全面,远超过一些只是讲心灵鸡汤的投资书籍.
这部分主要来重温他的一些选股准则.
1公司名字听起来枯燥乏味,甚至听起来很可笑则更好
2公司业002402股票务枯燥乏味
3公司业务令人厌恶
4公司从母公司分拆出来
大型的母公司根本不愿意看到分拆上市后的子公司陷入困境,因为这样可能会对这家子公司产生非常不利的公众影响,反过来又会使母公司受到非常不利的公众影响。因此,分拆出去的子公司通常具备十分良好的资产负债表,为今后能够成功地独立运作做好了充足的准备。一旦这些子公司从母公司中独立出来,它的管理人员就能够自由地大展手脚,他们能够进一步削减成本,采用富有创造性的改革措施来提高短期和长期盈利水平。
新分拆出来的公司通常会被投资者误解,也不会怎么受到注意。新独立出来的公司的股票常被作为红利或股息送给母公司的股东,机构投资者不屑一顾地把这些新公司的股票当做零钱或意外捡到的钱,这也正是新独立出来的公司值得投资的有利因素。
分拆上市公司对于业余投资者来说是一个寻找大牛股的风水宝地.你可以查看一下新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董事这些内部人士中是否有人在大量购买自家公司的股票,如果有这种情况的话就表明他们对新公司的发展前景非常看好。
5机构没有持股,分析师不追踪
如果你找到了一只机构投资者持股很少甚至根本没有持股的股票,你就找到了一只有可能赚大钱的潜力股。如果你找到一家公司,既没有一个股票分析师拜访过这家公司,也没有一个股票分析师说自己十分了解这家公司,002402股票你赚钱的机会就又大了一倍。
港股中这类例子就很多了.大公司通常比较难有超额收益,因为有无数分析师都在紧盯这些公司,好的业绩增长通常都已经显示在股价里面了,被扭曲定价的机会相对少一些.
6公司被谣言包围
7公司业务让人感到有些压抑
8公司处于一个零增长行业中
投资高增长行业没有什么刺激之处,除了看到这个行业的股票大跌以外。20世纪50年代的地毯行业、60年代的电子行业以及80年代的电脑行业都是令人激动的高增长行业,但是这些行业中的无数大公司和中小公司都没能保持长盛不衰.
9公司有一个利基
这恐怕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了,其他公司不容易模仿和超越.
10人们要不断购002402股票买公司的产品
宁愿购买生产药品、软饮料、剃须刀片或者香烟的公司的股票,也不愿购买生产玩具的公司的股票。
11公司是高技术产品的用户
与其购买那些要在无休无止的价格战中苦苦挣扎求生的电脑公司的股票,为什么不购买那些由于电脑价格大战能够用更低的成本购买电脑而提高盈利的公司的股票呢?
12公司内部人士在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
没有什么样的秘密消息能比一家公司内部人士正在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更能表明一只股票的投资成功可能性了。
当公司内部人士疯狂地购买自家公司的股票时,你完全可以肯定,这家公司至少在未来6个月内不会倒闭。
从长期来看,内部人士买入股票的公司还有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好处,当公司管理层持有公司股票时,那么如何更好地回报股东就成了管理层最优先考虑的事情。如果管理层的收入只来源于薪水,那么如何提高薪酬待遇就成了管理层优先考虑的问题。由于公司规模越大,往往向高级管理人员支付的薪酬越高,因此自然而然那些期望得到更高薪酬的公司高级管理人员越会不惜一切代价进行扩张,而这样经常会损害股东们的利益,如果管理人员自己也大量持有自家公司的股票,那么这种情况就很少发生了。
如果某家公司的股票在自家公司内部人士购买后价格进一步下跌,那么你就有机会以比公司内部人士更低的价格买下该公司股票,这当002402股票然对你更加有利。
公司内部人士卖出自家公司的股票通常没有什么意义,因而对此做出反应就会很愚蠢。有很多理由会导致公司管理人员卖出自家公司的股票,可能是由于他们需要现金来为自己的小孩支付学费,或者要买一幢新公寓,或者为了还债,或许是因为他们已经决定要购买其他公司的股票以使投资组合多元化。但是公司内部人士购买自家公司的股票只有一个原因:他们认为股票的价格被低估了,他们相信最终股价肯定将会上涨。
彼得林奇谈到的这13条准则中,对我自己而言最有效的就是这一条了.因为这个准则最为简单粗暴,而且事实证明也极为有效.
举个我自己亲历的几个例子.
从2005年到2008年,东瑞制药的几个董事都在不约而同的买入自家公司的股票,买入的金额都比较大,每次都是上百万股这样的买入.如果一个董事对自己的公司有信心也就罢了,几个董事同时买的意义就非同寻常了.
而且当时的估值也不高,6倍多的市盈率.于是我也跟随董事加入到购买的行列,一度买到个人的最重仓.股价也从0.8元左右起步,1年多时间就涨到4块钱.可惜我自己没能守住,一个原因是参加股东大会时他们的财务总监告诉我她自己认为的合理价位是1.4元左右.当股价升到1.4元甚至1.6元之后,财务总监的话一直在我耳朵前缠绕,于是我禁不住诱惑卖出,结果眼睁睁看着股价一路往上飙升.
好消息是东瑞制药的几个董事最近又开始出手了.最近几个月,公司的五个董事都不约而同的在市场上买入.不仅如此,公司还在回购股票.这些似乎都是好消息.
可惜的是,现在的绝对市盈率并不算低,达到12倍,不过在制药企业当中仍然算是比较低的.
因此这次我也参加了,但是投入的金额就远远没有上次那么多.如果公司董事的增持加码的话,我想我也会考虑增加仓位的.
还有一个例子是连达科技控股.
2008年,董事会主席在市场上以0.6-0.9的价格大批买入自家公司股票.因为这是一个净现金股票,我本来只是持有少数观察的.董事的大笔增持给了我很大信心,于是我也加码买入.
2年002402股票后,公司股价涨到了5块钱.不过我再次提前出局,2块钱就已经全部卖出了.
顺便说下,董事会主席拿捏的很准,3块钱以上他自己减持了很多.
前不久刚刚发生的例子就包括金朝阳集团.
董事主席在14块钱的时候大笔买入自家公司股票.考虑到公司股价远低于净资产,于是我也跟进,目前扣掉1块多股息后,实际价格大约是18块钱多.
这类例子实在多的数不过来,比如时捷集团,申洲国际,廖创兴企业,彩星集团,大生地产,合丰集团,香港建设,中国奥园,建联集团等等,董事增持后都有较大上升.
通常来说,情况差不多的两家公司,我会优先考虑增持金额大和公司非执行董事参与增持的股票.当然前提条件是增持的股票本身是被低估.
13公司在回购股票
回购股票是一家公司回报股东的最简单也是最好的方法。如果一家公司对自己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为什么不可以像公司股东那样投资于自家公司的股票呢?
当股票被公司回购之后,这些股票就不再流通,因此该公司流通股份总数就相应减少。这首先会对提高每股收益产生奇妙的影响,每股收益的提高反过来又会对股价产生奇妙的影响。如果一家公司回购了自己一半的股份,而且总收益保持不变,那么每股收益就会增长一倍,而很少有公司能够通过削减成本或者销售更多新产品让每股收益同样增长一倍。
与回购股票相反的做法是增发新股,这也叫做“稀释股份".
这个准则我也特别牢记在心.事实证明也很管用.
我自己的体会是回购金额大的好过象征意义的,低位回购好过高位回购有护盘嫌疑的.
- 我的微信
- 这是我的微信扫一扫
-
- 我的微信公众号
- 我的微信公众号扫一扫
-